文旅中国 |评论 | 用壮美的情怀铸就舞台上壮丽的蘑菇云——评苏州芭蕾舞团原创新作《壮丽的云》

2023/06/15

        将“两弹一星”元勋的光辉事迹搬上芭蕾舞台,创作出一台展现功勋科学家筚路蓝缕研发中国原子弹艰难与伟大历程的原创大剧,在中国芭蕾舞台上尝试演绎“科技芭蕾”,苏州芭蕾舞团由此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可喜的是,在总编导、编剧苏时进和苏芭主创、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壮丽的云》经过一年的排练、内部试演、反复修改打磨,获得了专家和普通观众的较高评价,演出反响热烈,并且继获2022年度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后,2023年又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芭蕾舞界的首部科技题材的芭蕾舞剧,《壮丽的云》具备了很强的探索开拓意义。把高科技研发、科学家的拼搏与情怀、重大题材的展现等创作要素转化为舞台上独具艺术个性和美感、有血有肉的芭蕾形象与场面,以及展现研发国之重器艰难历程中的壮怀激烈,始终是编导艺术构思的核心。而横亘其中最硬核的一道难关,便是如何用唯美的芭蕾表现似乎不搭而又艰涩艰深的高科技研发,将高深莫测的科学家科研攻关场景和专业性很强的研制过程,形象化为芭蕾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和舞蹈动作、场景。对此,《壮丽的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一是拟人化。将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九次运算”难破外国专家“正确”数据迷墙过程中遭遇的巨大困难拟人化为“魔式”形象,戴着魔性的“粒子”头套,穿着魔影舞衣,在恍惚迷离的光影中妖娆又阴魂不散地萦绕于科学家周围,或前或后忽左忽右,或与科学家携手共舞,或徘徊穿插缠绕于科学家算盘运算过程中,而艰难提炼的环节则具象化为狞厉音乐和隆隆雷声伴奏中的魔性群舞,营造出辗转反侧、痛苦求索的氛围,如此,深奥难解的科研攻关、诘诎聱牙的科技名词,便活化为芭蕾舞台上的戏剧性冲突和严肃有趣的舞蹈场面,科学家不畏艰难、驱魔般的形象,得到了生动描绘与展示。二是场面化。核武研发是科学精英和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忘我投入的集体项目,无论是国旗下起誓“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席卷而来遮天蔽日的风沙暴,还是戈壁滩上建设基地、加快研制“争气弹”,抑或是在基地基塔之上,上层的夫妻、科学家与下层的核裂变原子共舞,红光频闪、警报声声中科学家“拥抱”着死神,都是在科学家王皓云等人的领舞下,以几乎满台的群舞、丰富的色彩、闪烁的灯光来展现,闪转腾挪、大开大合,场面宏大、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由激情群舞构筑的大场面,将核科学精英置生死于度外的神态,内心承受巨大压力焦躁中负重前行的心态,严酷环境中突破身体极限艰难奋进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切传神。三是冲突化。百米核爆塔基建中因淡水运送艰难不及时,胡师长率领的昔日抗美援朝英雄部队为赶工期而用盐碱水来拌水泥,但这种水浇铸的混凝土强度不够,故而遭到王皓云等科学家的坚决反对,争执、停工,甚至有了换部队的提议,但遇到再大困难,英雄旗帜不能倒,最终达成了不能做糊涂事的共识。这段争议、困惑中的舞蹈动作趋向刚劲、激动、焦虑,配合震耳欲聋提示争议的画外音、躁动的音乐,一起营造出核爆准备过程中执着追求万无一失的艰难悲壮。不过,画外音的过多过响削弱了观众对舞蹈动作和场面本身的关注度,应以稍作提示为佳。

 

 

        科技题材的芭蕾,其核心当然还是以芭蕾方式塑造人物。值得肯定的是,《壮丽的云》不仅是科技的芭蕾,更是英雄的芭蕾,其运用芭蕾诸要素为两弹元勋性格的另一面画像,同样出戏出彩。王皓云不仅是富有家国情怀的核科学精英,更是爱妻爱家、鲜活生动的人。这个方面的性格雕琢主要通过现实和思念中的夫妻相会双人舞来实现。通过精心编导的双人舞,《壮丽的云》构架起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世界,完成对主人公的精细刻画。对此,剧中演绎了三段王皓云与妻子唐月婉的核心双人舞:第一幕的惜别之舞、相会之舞,第二幕的神往之舞。惜别之舞是壮士之别,深情款款、缠绵多姿,妻子沐浴在红旗的辉影中,笑容含泪。相会之舞,伴随着的是江南景象的闪现,撑着红伞的唐月婉于江南细雨中诗意独舞,夫妻情意绵绵的双人舞夹杂着悲凉与沉重,处于艰辛运算中的王皓云,惊喜妻子归来激发灵感而理论设计成功,随即又在我们“共同守住一个秘密”的倾诉中,再次泪别。神往之舞,是戈壁滩上的王皓云在重重压力中忆念与妻子的姑苏烟雨情之舞,极尽江南水光云影、暮烟秋雨之美,与大漠戈壁的荒芜孤寂形成强烈反差,来烘托这种神往的情感力度。另外,妻子视角的两段思夫之舞,也完善了丈夫的形象,一段是妻子中秋月夜将思念之情绣成圆月遥寄给丈夫的苏绣舞,另一段是尾幕,核爆成功后的1965年春节,妻子在邮筒边等来丈夫再次不能回家团圆的等待之舞,刻画了科学精英的丈夫,也是值得她信任思念的有情有义之人。这几场双人舞和感情舞,由一个情字串起,与描绘紧张的核武研发舞段形成了一张一弛的节奏关系,将宏大叙事与心理刻画相结合,好看而又富有意蕴。

      《壮丽的云》当然延续并发展着苏芭立团的“江南芭蕾”的艺术追求。王皓云是个家乡在苏州、建功立业于大漠戈壁的核科学精英,于是,既展现其家乡风情,又展现其忘我工作于科研场所、大漠戈壁情景的双线结构便成了该剧的不二选择。这个结构是舞剧内容的升华。全剧始终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场景和剧情内容交融切换中推进,江南烟雨与大漠苍凉、伉俪情深与隐姓埋名、艰涩深奥与忘我投入,相辅相成地演绎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核弹研发进程。而在艺术把握上,围绕王皓云形象的塑造,既充分凸显“江南芭蕾”的艺术魅力,又拓展“江南芭蕾”的艺术境界,便成了该剧的一大特色。剧中的江南风情,不仅给王皓云的情感和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而且是“江南芭蕾”驰骋的诗意领地。无论是戈壁滩上梦回江南与妻子在烟云朦胧、光影斑驳中的翩翩起舞,是苦闷中幻化出妻子倩影的雨帘舞,还是中秋情寄一轮圆月充溢着姑苏典雅婉约、绣娘婀娜多姿的苏绣舞,辅之以充满江南特色的道具、江南小调韵味的音乐,都展现出“江南芭蕾”孜孜以求的简约雅致、诗意灵性之韵和杏花春雨、钟灵毓秀之美。缘于核弹的研发地,《壮丽的云》必须表现科研场景和戈壁困苦。剧中着力表现王皓云等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破障除险、只争朝夕、求真忘我的情景与精神,舞蹈有迷茫有苍劲,有孤寂困惑也有大气磅礴。这已是“江南芭蕾”力所不逮的,而回过来说,也是对苏芭以往坚守的“江南芭蕾”风格的一次探索性拓展。相应,王皓云性格中汇聚南北文化精神的家国情怀、细腻深沉、执着坚韧自然地融入了剧情与舞蹈中,恰恰开拓了“江南芭蕾”人物塑造的境界。

 

 

 

        值得称道的是,全剧的单、双人舞和气势雄壮的群舞都各有特色,舞蹈以现代芭蕾为根基,融会了现代舞、民族舞等要素,丰富而悦目,有力推动了剧情演绎和人物塑造。其音乐、舞美、灯光、多媒体、服装等环节融会了江南的清雅隽秀、科研场景的紧张严峻和戈壁大漠的苍凉萧瑟,与剧情和人物形象既贴合又有创意,既有江南情韵,又不失大气,具有很强的听觉、视觉冲击力,特别是主题曲《每一次离别》旋律深沉优雅,具有净化灵魂之感。

 

 

作者为原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舞协理事

版权所有: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46675号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