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 苏州芭蕾舞团:“江南芭蕾”,舞出中国风范"

2023/05/09

今天(5月9日)

《人民日报》人文版关注了

苏州芭蕾舞团原创大型舞剧《壮丽的云》

评价“江南芭蕾”舞出中国风范

下面是全文报道

 

大幕落下,掌声热烈……日前,江苏苏州芭蕾舞团原创大型舞剧《壮丽的云》举行公开首演,苏州工业园区培训管理中心职员王亦乐看完演出后十分感动:“芭蕾的浪漫唯美与满满的科技感相融合,让人耳目一新。在情感上,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此前不久,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名单正式公布,《壮丽的云》入选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整整一年时间,我们一次次打磨、排练,对细节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才拿出这样一件作品。”回顾创作历程,苏州芭蕾舞团(以下简称“苏芭”)团长王全兴表示,“应该说,我们舞出了中国风范。”

  《壮丽的云》以倒叙的形式铺展开来,通过对苏州籍“两弹一星”元勋、部队指战员等典型人物的艺术性塑造,讲述了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们不断突破身体、精神和技术极限,圆满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感人事迹。

  用芭蕾舞演绎科学题材,是一次开创性的探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芭蕾是唯美、柔美的,如何用其表现“硬核”的科技,对创作者而言极具挑战性。苏芭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创作的过程充满艰辛,主创们一次次地深入生活,进行了大量的采风调研、资料搜集,仅剧本创作就长达8个月。最后,发现粒子、“九次运算”、提炼等科技工作,通过一幕幕融合了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等不同舞种的舞蹈呈现出来。

  “在充满科技感的舞美装置中,表现江南特色的雨帘舞、苏绣舞,在给观众带来唯美的江南雅韵之外,也将科学家的剧情融入其中。科学家的情绪与舞蹈一同表现,更加自然地将家国情怀融入江南舞韵之中。”王全兴谈道,“让西方芭蕾穿上了‘江南嫁衣’,是苏芭建团以来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之一,也是我们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苏芭不断探索进行现实主义题材芭蕾作品创作,2021年创作的现实题材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在全国巡演,也收获了许多荣誉和点赞。

  “丁香”的扮演者、苏芭主要演员苏钰琳,是2007年苏芭成立时首批进团的演员。苏钰琳回忆,她进团不久便参与到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的排练、演出中,“我们不跳芭蕾,而是原汁原味学习昆曲,深入体会其中的程式和韵味。”这段经历让苏钰琳收获满满,在此后演绎《西施》《唐寅》《我的名字叫丁香》等原创芭蕾舞剧时,“自然而然地加入了一些昆曲的韵律,让芭蕾语境下的本土故事表达更加顺畅、贴切。”

  “李莹和潘家斌为苏芭排演的《西施》《唐寅》,奠定了‘江南芭蕾’现代简约中式的风格基础。于我来看,‘江南芭蕾’是演员舞台表演时的细腻、柔美、婉约,音乐上的江南小调、昆曲、苏剧元素,舞美道具中的小桥、流水、油纸伞、乌篷船……”王全兴说,这与苏州文化、城市气质有机交融,所以观众反馈“一看就是苏州味,一听就是江南风”。

  “10多年来,一批批懂芭蕾、爱芭蕾的忠实观众,与我们共同成长起来。”究其缘由,苏钰琳说,“院团经常组织我们下基层演出,进行芭蕾艺术普及是一个重要原因。”

  常年来,苏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为基层群众送去高雅艺术;又主动将观众“请进来”,邀请市民看排练、听讲座、观摩彩排等,进一步拉近艺术与人们的距离。

  “攀登文艺高峰离不开切磋互鉴。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举行第二届苏州国际芭蕾艺术节,这将加强苏芭演员与国际知名芭蕾舞团的交流、切磋,提升我们的艺术水准。”王全兴说,“更重要的是为广大观众带来实惠,那就是让他们能在‘家门口’欣赏国际演出,并看到苏芭在不断成长中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5月9日,18版人文,记者郑海鸥)

 

 

首轮国内巡演排期

 

版权所有: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46675号技术支持: